《答谢中书书》课上玩穿越,陶弘景与谢中书刷起了朋友圈··· | 语文阅读教学实例
感恩节来临之际,为感谢作者与读者朋友们的不离不弃,数老师发起了不一样的感恩大回馈——邀请读者为最想先看的文章投票,得票数最多的前3位作者将获得期刊大礼。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您要积极地参与投票哦,因为作者老师的辛劳需要我们说一声“谢谢”。
11月14日,第一位幸运作者已经产生(点击此处,查看文章)。11月18日,我们将根据11月17日17时(本周六)的最新投票情况,公布第二位获得期刊礼品的作者哦。11月22日(感恩节),我们将根据11月21日17时(下周三)的最新投票情况,公布第三位“最具人气”作者。快为您喜欢的作者投票吧~
当下,我们进入到一个“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的时代,因此,《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年第8期推出语文阅读专题,今天,数老师与大家继续分享“数字化教学+语文阅读”的那些事···
交互式电子白板帮你玩穿越
文言文教学课堂可以更“美”的
交互式电子白板与计算机、网络在线资源的结合是改变学习方式的一种有效手段,强大的实时圈点批注、书写存储功能以及灵活呈现资源的方式,不仅可以营造氛围,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在师生互动中实时呈现和记录学习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反思。
本文以《答谢中书书》为例,呈现文言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答谢中书书》这篇文言小文,如诗歌般精美,又如散文般自由,本文教学的难点不是简单地解读作者远离世俗的心态,而是在于如何为学生创设体会“美境”与“心静”下互为转化的学习情境,更好地实现来自心灵参与的审美体验。
因此,教师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目标。首先,基于学情从“激发兴趣”导入,运用资源共享的云平台,资源共享与信息整理提取后的外化表达。
第二环节“读准字音”,在有限的篇章里,关键字词格外重要,需要强化。而教学难点渐进的突破,也在于重点文字的开篇亮相引发学生的关注,引发对文人生命意识的真切观照,所以,运用探照灯的功能强化呈现,清晰刻画。
在“回复书信”环节,《答谢中书书》是一封应该有问有答的回信,这样的书信形式,采用了“微信”的交互方式去实现。“生命图画”运用平台分组协作的方式去共鸣与表达。由此关注教学重点“山川之美”,学生的写作与表达结合在一起,在云平台分享。
教学难点在于文字传递出的心境与中国式的文人审美,因此,水到渠成进行难点的突破——析字寻源。通过学生在平板电脑上查阅、分析、综合生成,形成定论达成共识后,师生共同促进聚焦,对文字从造字、引申、演绎的追根溯源进行难点的突围,可以精准突破“一箭穿心”,在“美境”与“心静”融通表达中学生心领神会,这就是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恰当运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融合共建(如图1)。
激趣环节,分享有场景、有故事、有情节的原创文言短文。小短文符合学情,由此学生兴意盎然,读读猜猜推测文中加点词的含义,感觉别有情趣。重点字词学生不能很好地解释,用白板功能及时批注,而暗藏着教师“别有用心”的大埋伏,重点的词句也会在《答谢中书书》中出现,所以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拉幕功能,使得两段对比文字并行,呈现异同之趣。
同一张幕布下并存的视觉效果,共有着如此之短、如此之美的审美冲击力。两相对照,“劳动之美,古来共谈”“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不一样的内容,唯美又相同的表达方式,带来了视觉冲击。一篇幽默的故事,一篇纯粹的山川美景,都出现了相同的字词,教师圈画出来,学生也能更快领略到同中有异的设计用意,如此对比效果是清晰难忘的。
此刻,交互式电子白板聚光灯聚焦于重点字词,凸显“晓雾”“将歇”“颓”文字带来的字里字外的含义,也为《答谢中书书》学习难点的突破做了铺垫。
与传统知识线性传递不同,在教师、学生、文本与展示之间,这种超文本超媒体技术的多边组织形式更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的联想由虚幻过渡为现实中的直接对话。
教师要把学生带入到质疑的学习状态。陶弘景简介:为什么他二十岁就已经做到了皇子的陪读,三十岁选择归隐,送别盛况空前;面对这样的标题,你有什么样的疑问。教师在白板上将这两个内容整合在一起,引发学生思考,这是怎样的一个文人。在平板电脑上又为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留待学生个性化的补充。
首先,学生对“答谢中书书”这个题目的断句,定有分歧。学生会将“答”“谢”放在一起,按现代的读法为“答谢”之意。而两个“书”字连在一起,也是让学生费解的。所以“答”与“书”是需要着重指出的,由此需要进一步明确,答:回赠、回答。“谢中书”是一个人名,这样的情境下,第二个“书”字是书信的意思。
此刻,学生在平板电脑上完成任务,可谓“于无疑处生疑”:好奇的你有什么疑问,这样一个奇人,年幼聪慧备受赏识,在年富力强的黄金时期选择了归隐,并非悄无声息的归隐,而是:“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 这种前无古人的朝野盛况。结合这样的内容,他需要回复谢中书一封信,那么学生的疑问是他会回复什么呢?
如果是现代,我们会模拟,谢中书在微信平台直接就可以接收到这篇文章,虚拟情境下教师开发了平板电脑中的学习交互工具,进入“陶弘景”的朋友圈,模拟朋友圈进行交流回复,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到底怎样回复的,写的是什么呢?在交互平台上,学生快速进行了角色选择,分成了“陶弘景”与“谢中书”这样两支队伍,各自设计人物的对话,涉及谢中书想什么和陶弘景说什么,陶弘景又为什么做出了这样的回答。
学生这时在平板电脑上人人参与,自由表达,我们择取一例“兄长,别来无恙否?听闻圣上对你恩遇有加,有意提拔于你,于己于国实乃一桩幸事,在下愚钝,你为何推辞不就?”“鄙人心意都在文章中了,相信读后你能明白。”一篇小文,赋予了幽深的新意,而且用平板电脑互动起来,学生与抒情者已然志趣相投了(如图2)。
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与沟通及时神速,但古代传统的交流方式通常是书信来往,这需要回归到题目中去,“答谢中书书”的书指的就是“书信”,应该是一封很有针对性的回信。但是这封信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答非所问”不符常规逻辑的别样韵味,这种表达非常唯美,又别有情致。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自然进入了朗读、背诵、句读学习的互动状态。
教师请同学们在云平台结合教师的注释,理解句子,并断句。古文都是没有标点的,尝试读出断句和停顿,小组讨论句读有什么特点?句子的停顿划分出来后,添加哪些标点比较合适呢?同学们先用最常见的逗号、句号、叹号等来试试。当然,也可以用其他标点。师生互动间,教师在断句任务中,强调读好节奏,强调巧借标点,读出层次,读出情感。学生尝试进入情境,理解题目关键词的含义,兴趣又被激活,在陌生化中进行断句、句读,不断完成诗意的审美内化。
此心与谁同?还有谁在欣赏呢?如此寄情山水的陶弘景,如此克制有度的陶弘景,他如何评价自己的这种选择呢?“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学生反复朗读:读出陶弘景对能够欣赏山水之妙,能够与谢灵运的才情比肩的自豪之情,同时这样的自豪不是自负,是有节制的真情流露,是对自己拥有高洁品质的低调显示。
本文教学的难点在于领悟美“境”心“静”。美的里程关键在于生命力、心灵关注下的审美,68个字如何去写山川之美、倒影之美,究竟美在何处?
教师给了一个句式,并且给了精彩词语、修辞运用、动静结合的角度。于是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在选择角度下进行深度思考,再度整合。从三个角度再次进行分析交流,我们会看到这个研究的队伍与传统的几个学生坐在一起讨论有所不同。当聚焦点、侧重点不一样时,随时诞生一个新的专题。互动争鸣后,从山川之美上升为心境之美:景色之美,美到了可以让陶弘景甘于放下尘世功名,流连此处。也许他的好友谢中书仍然不能完全理解,这美景中还有怎样隐形的美好等待着我们发现。
陶弘景在这自然之中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命的自由图画,大家可以感受到吗?这样的心境不是对景物的描述,而是心意的抒发,赞美生命的图景和旺盛蓬勃的生命力,学生又该如何去感受呢?
在此运用微信互答方式,依然分成两组,问答十分微妙。谢中书言:景色虽美。可你又如何放得下人间事物? 陶弘景的回复:较之“人间”二字,我更愿意叫它 。这是一段时代背景下的心语:政权频繁更迭,时局动荡不安,战火绵延不断,我想远离,因为我分明感受到了生命蓬勃地跳动,火热的感受,我喜欢这种自由。
揣摩语气反复玩味,正是学生与古人神交的心灵合拍之后的感受,教师适时补充信息:当朝皇上下诏几次让他告别隐居生活,想请他出山,都被他拒绝了。皇上很不解,问他:“山中都有什么啊?”陶弘景回答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可惜,也没有办法把白云捧着给您呀。”在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我们品出了陶弘景的安然自在、淡然如许。云水之间的云梦飞花,江月无边逍遥自在的心境就出来了。
内心的淡然稳定,才能看到花开花谢下那些细节的生动之美。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适当增加精彩的描写、生动的修辞、合理的想象、简洁的议论。
给学生空间,又不能“放任自流”。学生的表达是有局限性的,教师及时在交互平台做出点评:用交互平台写出来的文字与口语表达相结合来描绘。学生书面表达不如口语生动,所以,不要被平板电脑的书写方式所局限。口语表达是一种感性的抒发,而书面表达是一种沉淀后的文字。最好的表达,既有山之稳定,又会荡漾着水的波光粼粼,所以我们既要运用信息技术,又不要限制了鲜活的语言,在交互平台可以调整,可以留存,可以推翻重来,也可以参考借鉴其他同学。
教学方式是多渠道、多层次的,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恰当选用,最大限度协调好资源建设和利用之间、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之间、教学媒体与学生认知规律之间、感性学习与理性思考等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的运用是要与教学内容、目标、重点难点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让信息技术真正有助于学习的深化与建构。
这篇文言美文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给学生一个丰富的空间,让学生去提取辨识,生成自己的判断能力,进行合理的想象并尝试表达。这节课电子白板的运用,在互动中结论方式是比较开放的,而且资源库是共享共建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充分的协作交流,与此同时完成了知识的重构,有限的文字承载着古代文人的精神书写,如此轻松地抵达学生的心灵。
(作者姚咏梅系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语文教研员;李卫东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研中心副主任)
前几天,我们发起了一项众筹,众筹您对《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9年的选题建议。
点击蓝色字体,参与众筹——2019,我们最需要解决的“数字化教学”难题有哪些?
我们还有大礼赠送哦。留言的选题建议中获赞数top5,我们将赠送2019年整年共12期纸质期刊。
文章来源:《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年第8期,原标题为《网络交互环境下的文言文教学初探——以《答谢中书书》为例》
责任编辑:付惠云
微信编辑:李中华
监 制:朱哲
往期荐读